“母亲,当你看到这类字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了。我了解,我如此做真的非常自私,你养育了我这么多年,到头来一场空……你天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只须是我想要的,只须是对我成长无害的,不管有多贵,你都会买下,从不心疼钱……”
(楠楠的遗书)
这是杭州一名15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楠楠(化名)写给妈妈的遗书。去年2月,他因琐事与妈妈起争执后,曾从三楼纵身一跃,脚踝粉碎性骨折,自杀未遂。
今年3月初,在家人“哄骗”下,楠楠来到树兰(杭州)医院精神卫生科就医,住院治疗。3月14日,他向护士要了笔和纸。当天夜里,在康复治疗室,这封遗书被意料之外发现。
一个好好的大男生,为何要连续自杀呢?这背后又隐藏着哪种故事呢?
1
一句“你好给我去去世了”,让他刻骨铭心
楠楠说,早在小学5、小学六年级时,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只不过一直没勇气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
去年暑假,母亲一句“你好给我去去世了”,让他刻骨铭心。他在遗书里写道:
“你或许是气话,但那个时候我真的心痛地说不出话来。”
不过,这只不过致使楠楠自杀的一个导火索。多年以来,母亲对他严苛的教育,才是楠楠精神抑郁、陷入绝望的根本缘由!
从小到大,楠楠都是一个聪明、上进、乖巧的孩子。在母亲的严格需要下,他的学习成绩从年级400名逐步上升到了200名,最好的一次跻身了年龄50名,班级前三名。
然而,他的努力和成绩一直都没得到过母亲的一定。因为出生在农村,母亲想让他考上大学出人头地,一直逼他更努力、更出色。
他说“我每次考了好成绩,母亲都不认可,更不会给我任何奖励。母亲只能说一句话,就是‘我为你付出那样多,你下次应该考得更好’。”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爸爸妈妈一同的心愿。可是,不少爸爸妈妈只记得关心孩子飞得高不高,却忘了关心他飞得累不累。
爸爸妈妈以为对孩子高需要,是爱孩子,鞭策他做得更好,但其实,却在无形中给孩子的绑上了沉重的枷锁。
就像楠楠,长期生活在妈妈的重压下,出现了明显的不想上学情绪——不愿念书,不愿和人交流,一直躲着同学,把手游当成自己逃避现实的工具,最后,患上了抑郁症,想草草结束我们的生命。
2
悲剧屡屡上演,爸爸妈妈们到底错在哪儿?
还记得去年,北大毕业生王猛(化名)拉黑爸爸妈妈6年,并写万字信件控诉爸爸妈妈的新闻吗?
他的文字里,满是爸爸妈妈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爸爸妈妈的过度控制与缺少亲情,让他心理自卑,性格弱点海量,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在王猛的爸爸妈妈眼中,孩子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人,而是他们精心塑造的一个“成功作品”;但对于王猛来讲,爸爸妈妈对他长达30年的压抑和控制,却是他一生很难摆脱的噩梦!
其实,王猛与爸爸妈妈断绝往来,已经是一种相对柔和的处置方法了。浙江金华曾发生的一块弑母案,真的是触目惊心!
一天,浙江金华四中高中二年级学生徐力,吃过中饭后,看了会儿电视。
他的母亲下班回家,看到儿子正在看电视,忍不住吼了一句“前三名都考不进,还有脸看电视!”
母亲还威胁他,“我对你说,我不会给你第二次考大学的机会,你要考不上大学,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也没关系!”
因不满母亲对他的严格管束,徐力心里特别憋屈,想出去喘口气,没想到刚走出家门口,他看到鞋柜上有一个榔头,忽然失去了理智,用铁榔头向母亲的后脑勺猛击,直接致使母亲死亡。
近年来,孩子跳楼或者弑父(母)案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大家给孩子的教育到底出了那些问题?
心理健康咨询师武志红表示:每一个最后出现心理疾病的孩子,他们感觉到的并非爸爸妈妈的“爱太多”,而是清一色地感觉到“爱太少”。
正是由于获得的爱太少,他们的内心是灰暗、绝望、怨愤的。
一个好的家庭,爸爸妈妈会向孩子表达对他的爱,让他感到他是与众不同的、让人珍视的。即便他犯了错误了,也不会被爸爸妈妈抛弃,有着满满的安全感。
而一个不好的家庭,会把爱藏起来,甚至是缺少爱。爸爸妈妈对孩子暴力冷漠、控制欲强,孩子的内心千疮百孔,缺少安全感,亲子关系疏远。
3
大家的孩子,其实并不是大家
知乎上有人提问,“不喜欢爸爸妈妈,是否正常”?他说:
“爸爸妈妈人还可以的,对我没什么不好,小时候也没如何打骂。
只不过从小跟爸爸妈妈没太多交流,他们应该也没感觉需要交流什么。假如我有时说起什么成长中遇见的想到的或什么想法,他们也不会看重,甚至会感觉好笑。
唯一重视的是成绩,会拿我和别的人家的孩子攀比,成绩好就感觉有面子。不好的话就会说‘看哪个哪个多聪明学习多好’之类的。”
有太多的爸爸妈妈,把孩子当成和其他人攀比的工具,或是拿出去炫耀的东西。这种行为总是伤害了孩子,让孩子怀疑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更不会怎么样去爱爸爸妈妈、爱其他人。
原本大家以为自己是无条件爱孩子的,可是,一直在无声无息中加了不少条件。
孩子也会敏锐地洞察到,爸爸妈妈真的爱的是一个听话、懂事、出色的孩子,而不是孩子本身。
英国诗人纪伯伦曾写道,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己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用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是你。
爸爸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把我们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更不是放纵他自由成长,而是,帮助孩子去挖掘我们的潜能、认知我们的爱好、规划我们的将来,让他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和能力。
最后,我想借用海桑的一首诗来结尾:
《给我的孩子——海桑》(节选)
你不是我的期望,不是的
你是你一个人的期望
我那些没能达成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筹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你不是我的财富,不是的
假如你肯定是财富
那你是时间的财富,是将来的财富
你这样宝贵,我怎能占为己有
一直以来,我都不想承认
其实在生命的意义上大家都是奇迹
就像将来不会比目前更要紧
你我也只能是他们生活的某个部分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你甚至不是我的孩子,我是说
当神明通过我将一口生气传递给你
我想我愿我又怎能做你一生的保护神
总有一天,我将成为一种无用的东西
我看着你看着你,却没有办法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我爱你,仅此而已
然而我爱你多些
就像我爸爸爱我多些
事情只能这样